海洋环境生态与修复研究所 | |||||||||||||||||||||||||||||||||||||||||||||||||||||||||||||||||||||||||||||||||||||||||||||||
一、 概况 海洋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所是针对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于2009年7月成立的。本研究所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生产过程,海洋环境演变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受损海洋环境修复等领域,开展中国近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海洋微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动,海洋污染对近海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近海富营养化形成过程、机制及对策,近海受污海域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所依托于上海海洋大学,现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现任所长为何培民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丁德文院士。 目前本研究所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在“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毒理研究”、“海岸带受损环境生态评估与评价”和“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3个方面。海洋生态环境与修复研究所将立足知识创新、面向国际前沿、满足国家需求,与时俱进,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目前本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水专项、国家海洋局重大专项、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以及上海市教委、科委等多项项目,特别在海洋环境修复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二、 实验室管理 第一条:研究所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 第二条:主任全权负责研究所的业务,行政管理工作,实验室主任在海洋科学研究院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人员聘任、财务开支、行政管理等工作。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应成为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到实验室工作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争取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三条:研究所由主任、副主任和若干成员组成,在主任领导下负责研究所的业务、行政工作,下设研究室,负责处理各自的研究方向。 第四条:研究所实行固定编制与非固定编制相结合的人事制度。根据精干高效、层次合理的原则核定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与非固定研究人员编制,并制订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稳定科技队伍,保证实验室的开放与正常运行。 第五条:研究所设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是研究所的学术评审机构,由9名左右高水平的国内外同行专家组成,并尽可能地吸收外部门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本单位的专家人数不应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主管部门聘任,任期由主管部门决定。 学术委员会为研究所学术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确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规划,审定研究课题与开放课题,评价学术和科研成果,协调开放事宜等,对实验室实行学术领导。 第六条:本研究所对国内外实行开放。通过接纳国内外优秀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工作,促进学术思想和人才的交流,繁荣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 三、 研究方向与研究团队况 目前,研究所设有3个研究方向: 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毒理研究:主要研究海洋生态环境常规监测技术、海洋环境和生物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海洋环境毒理与生物检测技术等。 海岸带受损环境生态评估与评价:主要研究海岸带养殖海区生态与环境评估与评价、海岸带排污口监测与损害评估与评价、洋山港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海岸带地貌变迁与土地利用评估与评价、海岸带管理和风险评价等。 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创新:主要研究赤潮、绿潮分子生态学与监测、近海富营养化与赤潮和绿潮爆发机制与控制、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等。 研究团队包括以下人员: 教授:何培民、薛俊增、江敏、沈和定、张饮江 副教授:曲宪成、李娟英、杨金龙、于克锋、吴惠仙、贾 睿、何文辉、胡乐琴、霍元子、方淑波 讲师:凌云、彭自然、邵留、蔡春尔、陈桃英 四、科研项目 2013年,海洋生态环境与修复研究所承接各类科研课题50多项,主要来自于“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农委”等,行业涉及海洋灾害预测预警、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南极生物调查、海水养殖示范与应用、渔业资源保护、生态健康评价、废水处理等内容,总经费达2200多万元。主要项目如下: 五、科研论文 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海洋生态环境与修复研究所科研人员共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 13篇,影响因子达32,EI 1篇,核心期刊58篇,其中SCI,EI论文如下: 1. 韩渭, 何培民. Seasonal variation of dominant free-floating and attached Ulva species in Rudong coastal area, China. Harmful aglae,2013, 28:46-54 (SCI,IF=4.4) 2. 张建恒, 何培民. Variations of morphology an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s of Ulva prolifera during the whole green tide blooming process in the Yellow Sea.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3.92(12):35-42 (SCI,IF=2.488) 3. 霍元子, 何培民. Green algae blooms caused by Ulva prolifera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al bloom lo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biological processes occurring during the early northward floating period. Limnology & Oceanography,2013,58(6)(SCI,IF=4.125) 4. 贾睿, 郭跃伟. Biscembranoids Formed from an α,β-Unsaturated γ-Lactone Ring as a Dienophile:Structure Revis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Using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J. Org. Chem., 2013, 78 (7): 3113–3119 (SCI,IF=4.450) 5. Andreu Rico, 江敏. Us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 feed additives and probiotics in four major internationally traded aquaculture species farmed in Asia. Aquaculture, 2013, (412-413): 231-243 (SCI=2.009) 6. 杨金龙. Effect of Different Ions on Larval Metamorphosis of the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Aquaculture Research DOI: 10.1111/are.12170 (SCI,IF=1.422) 7. 杨金龙. Effects of Neuroactive Compounds, Ions and Organic Solvents on Larval Metamorphosis of the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Aquaculture,2013,396-399:106-112(SCI,IF=2.009) 8. 杨金龙. Larval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the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in Response to Monospecific Bacterial Biofilms. Biofouling,,2013,29:247-259(SCI,IF=3.396) 9. 薛俊增, 吴惠仙. Changes during late-stage embryonic development from egg-juvenile to free-living hatchling in Chinese freshwater crab 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 (Decapoda, Brachyura, Potamidae).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3,31(3):542-551(SCI,IF=2) 10. 李勇兴,吴惠仙. Antifouling Activity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Isolated from Chinese Marine Organisms. Mar Biotechnol,2013,13:552-558 (SCI,IF=2.7) 11. 吴昊, 江敏. Toxic response of Daphnia magna to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sia Journalof Chemistry, 2013, 25(6):2965-2969(SCI,IF=0.253) 12. 沈和定. Effect of microalgae and temperature on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razor clam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 1818). Aquaculture Research, 2013, 44(10):1524-1530 (SCI,IF=1.422) 13. 沈和定.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s Peronia verruculata(Gastropoda: Pulmonata: Systellommatophora: Onchidiidae). Mitochondrial DNA, 2013,DOI:10.3109/ 19401736. 2013. 850679 (SCI,IF=1.705) 14. 王聪, 张饮江. Allelopathy and Inhibitory Effect of Extracts from Three terrestrial Plants on Spirogyra Growth. Material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3 (EI) 六、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 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海洋生态环境与修复研究所科研人员共申请专利41项,其中授权专利33项,如下: 1. 张陆曦,何培民,蔡春尔,贾睿,郭子叶,耿中雷. 检测条斑紫菜多糖PY-D2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力作用的方法. 专利号:ZL200710040591.5 2. 唐晨、董丽、何培民、饶涛、贾睿. 一种检测利马原甲藻的方法. 专利号:ZL201210005132.4 3. 邵留、何青、吴海龙、霍元子、张饮江、何培民. 一种新型反硝化脱氮装置. 专利号:ZL201220654124.8 4. 吴惠仙、薛俊增. 浮游植物逐级扩大培养装置. 专利号:ZL201220148727.0 5. 吴惠仙、俞佳锋、薛俊增. 一种结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 专利号:ZL201220564032.0 6. 吴惠仙、俞佳锋、薛俊增. 一种用于同步辐射实验的样品支架.专利号:ZL201220564194.4 7. 吴惠仙、俞佳锋、薛俊增. 一种藻类规模化培养用气体净化装置. 专利号:ZL201220564265.0 8. 吴惠仙、俞佳锋、薛俊增. 一种滩涂土壤间隙水采集器. 专利号:ZL201220564406.9 9. 吴惠仙、陈辰、薛俊增、王钰婷、潘曼妮. 一种方形载玻片. 专利号:ZL201320167806.0 10. 吴惠仙、蒋健飞、薛俊增. 一种既可使雨伞快速变干又可保护雨伞免受磨损的雨伞套. 专利号:ZL201220565300.0 11. 吴惠仙、王琼、薛俊增. 一种用于分离浮游动物样本中悬沙的装置. 专利号: ZL201220565307.2 12. 吴惠仙、郭章伟、王琼、薛俊增. 一种压载水微生物采集装置. 专利号:ZL201220565316.1 13. 吴惠仙、袁林、王琼、薛俊增. 一种用于微藻大规模培养的模拟装置. 专利号:ZL201220566079.0 14. 吴惠仙、王琼、郭章伟、薛俊增. 新型电动试管刷. 专利号:ZL201220566080.3. 15. 吴惠仙、袁林、王琼、薛俊增. 一种用于船舶压载水抽样的模拟装置. 专利号:ZL201220566086.0 16. 吴惠仙、郭章伟、王琼、袁林、薛俊增. 便携式压载水微型浮游生物采集器. 专利号:ZL201220566211.8 17. 吴惠仙、蒋健飞、袁林、薛俊增. 一种代替人工的可折叠支撑生物网装置. 专利号:ZL201220566259.9 18. 吴惠仙、刘亮、薛俊增、王琼、袁林. 浮游植物水样定量采集过滤器. 专利号:ZL201220712128.7 19. 吴惠仙、刘亮、郭章伟、薛俊增. 便携式超净工作台. 专利号:ZL201220712144.6 20. 吴惠仙、蒋健飞、薛俊增、袁林. 定量采样取样水桶. 专利号:ZL201220712189.3 21. 吴惠仙、刘亮、袁林、王琼、薛俊增. 小导管快速清洗装置.专利号:ZL201220712697.1 22. 吴惠仙、刘亮、薛俊增、王琼、袁林. 浮游植物多管抽滤装置. 专利号:ZL201220712721.1 23. 吴惠仙、陈辰、薛俊增、王钰婷、潘曼妮. 一种滤膜染色装置. 专利号:ZL201320167727.X 24. 薛俊增、边佳胤、吴惠仙. 一种可自动排液的水样抽滤装置. 专利号:ZL201220565387.1 25. 薛俊增、边佳胤、吴惠仙. 一种可分层便携式采样冰盒. 专利号:ZL201220565441.2 26. 薛俊增、赵开彬、吴惠仙. 热式精准天平. 专利号:ZL201220712126.8 27. 薛俊增、吴双、吴惠仙. 一种快速表层采泥器. 专利号:ZL201220712129.1 28. 薛俊增、赵开彬、吴惠仙. 便携式水深透明度测量计. 专利号:ZL201220712722.6 29. 于克锋、张建恒、霍元子、朱莹、韩渭、杨丽丽、何培民. 一种条斑紫菜养殖中后期清除绿藻的方法专利号:ZL201210002971.0 30. 张饮江、马海峰、王聪、董悦、李娟英、邵留、黄子贤、谢文博. 一种养殖污水序批式循环处理与再利用系统的构建方法.专利号:ZL201110158643.5 31. 张饮江、金晶、朱正国、董悦、刘晓培、李岩、张曼曼、黎臻、张乐婷、翟斯凡. 一种直立式护岸型湖滨带生态构建方法.专利号:ZL201210020813.8 32. 张饮江、王聪、吴昊、李岩、董悦、金晶、段婷、张乐婷、黎臻. 一种水体生态型清透剂及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210002945.8 33. 张饮江、段婷、金晶、黎臻、张乐婷、张曼曼、翟斯凡. 种船舶压载水综合处理装置.专利号:ZL201220468286.2 七、科技奖项 2013年,本研究所成员共获4项奖项,其中省部级奖1项,校级奖3项,如下: 1. 徐兆礼,王健国,徐汉祥,姚国兴,何培民,晁敏,王翠华,蒋玫,石建高,周永东,沈新强,陈佳杰,郭远明,陈爱华,张凤英,崔雪森,沈盎绿,柴秀芳,袁骐,顾孝连. 涉海工程生物资源影响与修复技术.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级) 2. 吴惠仙、薛俊增、赵跃春、袁林、王琼、边佳胤. 都江堰地震灾区冷水性特种鱼高产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校级). 3. 杨金龙、沈玉帮、王有基、李一峰、沈和定、王冲、李树恒、慎佩晶. 主要经济贻贝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校级). 4. 江敏、吴昊、李娟英、何培民、薛俊增. 滴水湖生态系统组成及环境质量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校级).
|
|||||||||||||||||||||||||||||||||||||||||||||||||||||||||||||||||||||||||||||||||||||||||||||||